中国渔具网 - 渔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渔具经济 | 厂家资讯 | 商家指南 | 行业动向 | 国际动向 | 钓具知识 | 钓技交流 | 钓赛信息 | 钓场信息 | 钓友趣事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钓赛信息 > 用“渔具”打捞海洋文化
T.biz | 商业搜索

用“渔具”打捞海洋文化

信息来源:fishings.biz   时间: 2022-03-24  浏览次数:196

   □ 任蓉华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并非单一特质的农耕文明,而是农耕与游牧渔猎二元文明的结合体。海洋里,人们同样可以种植、养殖、捕猎,且在日复一日的谋生业态中,塑造出与陆地上殊途同归的文明形态。海洋文化学者盛文强的笔记体小说集《渔具列传》,以渔具为主角,结合文献研究和行走调查,运用戏仿、糅杂等手法,在虚实之间,展现出耕海牧渔的诡奇经历,以及海洋文化精神图谱。

   该书由“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耙刺”六辑组成,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盛文强认为,渔具虽然没有生命,却有着人格化特征。譬如,舟楫关乎承载与担当,兼及变幻无常的漂泊命运;网罟则是包藏祸心和贪嗔,人心不足,则难免鱼死网破;钓钩是重重欺骗与反欺骗的奸狡游戏;绳索说的是衔接粘连之术;笼壶穷尽奇趣;耙刺褒扬原始的膂力。

   “整个海洋都是活的,渔具正是活着的古物,它们带着渔猎时代的尖锐芒刺,从海角一隅破空而来。”盛文强将野史、采访、地方志、民间故事等诸多元素与虚构想象相融合,用文学手法串接起有关海洋、历史的碎片,记录下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消弭的海洋记忆。这本在内容上可以溯源至洪荒时代的小说集,致力用“渔具”打捞出海洋那些秘而不宣的故事。

   每逢新船入水,都要经历一番奇特仪式,尤其“铜钱要钉在新船的船头两侧,作为船之眼,铜钱的外围还要以黑漆描出眼眶,甚至睫毛和眼眉,这铜钱便是眼珠了。”书中写道,渔船仅仅有了“眼睛”还不够,铁锚是它的“钢爪”,其以一己之力稳住一船,“但又因它常年居于泥沙之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隐秘力量不被人瞩目。”这番隐忍,只有在起航之日才被人发觉,港口被抓破的泥沙兀自流血,旋即由海浪抚平。

   渔船上随处可见的网片、铁钩、绳索,不事雕琢,可谓简到极致。“绳结在他手上一个个生出,宛如原上初生的野花,花瓣是由单线勾勒而成的瓣状,这样的花开遍船舱,随后蔓延到船板和船桅。”书中介绍说,船上常见的绳扣分为死结和活结,它们有着不同的命运。死结把牢固作为第一准则,然而解开时不得不动用剪刀,反为所累;活结则更灵活,也更实用,却也因为可解易解而令人心存疑忌。

   对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蛤蜊耙是他们最不愿见到的渔具。因为,大人常恐吓:蛤蜊耙是给你预备的,不好好念书就回来捉蛤蜊。“挂在墙上的蛤蜊耙因此成了少年时代的梦魇,它的长柄和钉齿,在少年的梦里变成瘦长身子、巨口獠牙的怪兽,一路对他追打撕咬。”在盛文强看来,“蛤蜊耙”意味着渔家子弟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谁也不愿意面对。而那些常年持有和使用蛤蜊耙的父亲们,即便孩子能走出渔村,自己也还得带上蛤蜊耙继续卖力,为儿孙在城里的生活铲平道路。这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耗尽几代人的生命才能望见终点。

   一舟一楫一钩一绳,简朴的物什,有沉淀的时光,有海浪淘不走的记忆。随着渔业的现代化进程,饱尝岁月沧桑的渔具大多被弃之不用,但正如盛文强在该书后记中写道,“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然而不变的,正是那些难以改变的东西。”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渔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