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具网 - 渔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渔具经济 | 厂家资讯 | 商家指南 | 行业动向 | 国际动向 | 钓具知识 | 钓技交流 | 钓赛信息 | 钓场信息 | 钓友趣事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商家指南 > 盛文强:发现古老渔具,探寻海洋秘史
Q.biz | 商业搜索

盛文强:发现古老渔具,探寻海洋秘史

信息来源:fishings.biz   时间: 2022-03-29  浏览次数:261

  文|杨士超

  成长于山东海岛的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强,近年来奔走于中国东南沿海,致力于海洋民间故事、渔夫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兼及海洋题材的跨文体写作实践。其著作《渔具列传》对渔具历史的钩沉,可上溯至洪荒时代的海洋秘史,是对海洋渔业秩序的终极狂想,古东夷部落的原始渔猎精神在纷繁的渔具谱系中得以集束式释放。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文本,书中充满了传奇、野史、方程式、考据、采访、引语、地方志、名人生平、考察手记、家族秘史、个体经验,甚至是一些“美的断片”,以探求中国古老渔具凌厉幽隐的精神背景。

  《渔具列传》

  盛文强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舟楫网绳钩耙??

  ? 各有传奇故事??

  渔具,是渔民用来捕鱼的工具,在海滨渔村几乎随处可见。在盛文强的《渔具列传》里,渔具却超越了“工具”的范畴,被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关照。作者“发现”了渔具自身的能量,同时体察到与渔具相对应的人格化特征,将渔具演绎为一个个精妙隽逸的“故事”,最终通过对故事的排列组合,构建出充满人文气息的神秘海洋世界。

  从渔具的种类来看,《渔具列传》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来自民间的渔具史,内中分门别类,有着完整的体系。先是将渔具分为六大类,分别为: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耙刺,又在每一大类的统摄下添置若干具体的条目,条目的数量则大多根据渔具本身的历史渊源与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综合考量,多则十余,少则五六,将几十个以渔具为核心的故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仅舟楫篇中,便有十三个具体的条目,涉及不同的渔船种类:泥舟——一种在滩涂上专用的小船;杂戏船——由三桅的旧渔船改造而成,杂技演员会给渔民表演五转火螺、空手取鱼及隐身戏法;龙骨船——犯罪被处死的龙在海滩上腐烂,其龙骨被一匠人的先祖拿来做了船,后被龙王收回,现今的龙骨多改用了槐木。还有一些船的意象:腾空的铁锚,既是船的钢爪,也是海怪的坐骑。用来作船眼的铜钱,可保船只平安返航,一旦被窃,便会船毁人亡。船上的橹可破除螺精的障眼法,使渔民不至于迷路。在桅杆上做窝的喜鹊,让渔民避开了风暴,成为岛上的祥瑞,也默默承担着来自风暴的报复。还有的是以船为背景的奇人异事:除工头外的工人都隐匿了造船的木板,这一真相被发现时,工头已到了迟暮之年。运木材时不慎带到船上的蠹虫,将整条船蛀空,船沉入大海。条目与条目之间亦有所关联与区分,从神话、民俗、历史、个人经验等多个侧面,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以“舟楫”为核心的海上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关于这些渔具的文字表达,书中还有大量的渔具图像,不时出现在文字之中,既增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也极大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在作者的笔下,渔具俨然是活着的古物,渔具的实用性隐隐蕴含着简约质朴的美学特征,连接着原始的混沌精神。古老东夷部落精神的遗民,终将祖先们曾经吹过的海风引入当下。

  ? 透过古老渔具??

  ? 可知世相人心??

  如果说渔具符号是个性化的精神主体与日常工具的奇异共振,那么渔具故事就是作者观察世界的分镜。以“器物”的视角去看镜头里的滚滚红尘,渔具便成了故事里的主体,使用渔具的人反倒沦为附庸和陪衬,受到渔具的影响甚至驱使。这种身份的倒错,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更新鲜的、更为隐秘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立的认知体系。

  “舟楫篇”写到了承载与担当,兼及变幻无常的命运;“网罟篇”写的是包藏祸心和贪嗔,人心不足,则难免鱼死网破;“钓钩篇”是欺骗与反欺骗的奸诈游戏;“绳索篇”说的是衔接粘连之术;“笼壶篇”穷尽奇趣;“耙刺篇”则褒扬原始的体力。以渔具入小说,自然是意气相亲,它们比人更值得信赖。船上的网片、蟹笼、铁钩,不事雕琢,可谓简到极致。后退到无可退之际,便呈现出直抵本质的骨相之美。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然而不变的,正是那些难以改变的东西。

  从外部给这些渔具故事下一个定义,显然无法触及文本内部的肌理。如果想要深入文本,必须从渔具本身出发,看一看作者究竟写了些什么样的故事。

  《四面合围》一篇讲的是在一次空前的围网捕捞活动中,围网的高墙一角失守,众人纷纷下手救网。其中有一名懒汉,虽也随众人下水,却并没有出力,只跟在最后,见众人力气不支,便折身游回了岸边,回家睡觉去了。众人收网之后没看见他,便去他家找他,却发现这懒汉正呼呼大睡,众人大怒,打了他一顿。这人不但挨了打,工作也丢了,从此成为人们长期嘲笑的对象。许多年后,围网收获之时总要上演同一套庆祝仪式,选一个人扮演当初的懒汉,众人拿围网围住他,不让他逃走。当年逃遁者的耻辱已成为今日网中万众瞩目的荣耀。再后来,随着这种仪式的风靡,网中人的角色便固定下来,统一由船老大来扮演。更有很多渔夫艳羡觊觎这个角色,做梦都想去做船老大。

  与其说这是一个故事,不如说它更像一则寓言。昔日被唾弃的懒汉,生逢是非混淆之地,一跃而翻转为众人心目中最为荣耀的角色。船老大在网中心逡巡舞动,在众人眼中意气风发,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的姿态。而当这一幕落入不知情的局外人眼中,只是个网中心的小丑在努力哗众取宠罢了。这样的网罟重重叠叠不知凡几,或隐或显防不胜防,作为个体又该如何自处?如何才能不迷失?这是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作者抛给读者的灵魂问卷。

  ? 志怪野史考据??

  ? 跨越文体写作??

  《渔具列传》在文体上的实践亦令人耳目一新。一方面,作者在保留了史传传统的同时,将奇幻诡谲的民间传说与真假难辨的野史方志融入其中,延续了《酉阳杂俎》《博物志》《太平广记》等笔记志怪小说的叙事传统。作者并不十分在意人物的来处,也对人物的生平履历兴趣寥寥,而是把目光放在某次不寻常的事件,某种有趣味的现象,甚至只是某个常见却颇具冲突的场景上,闪闪发光的横断面,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鲜明的志怪色彩,野史、方程式、采访、引语、地方志、名人生平、家族秘闻,乃至插图、考据、作者身份……这些元素也同样参与其中,共同构建起渔具的奇谲时空,网罟舟楫与奇人异事紧密缠绕在一起,把古老海洋渔具的审美与叙事推向了自觉。

航海日晷罗盘盒与《渔具册页》

  《渔具列传》开头说到的古书《广渔具图谱传》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之书,由这部书引出书背后的人物和故事,相当于一个楔子。虚构是从无到有,却又要合情合理,使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真有这样一部神奇的古书,便是落入了圈套。虚构是模拟现实的途径,图像也可以虚构,按作者所言,一本书的页码也可以在虚构之列——目录里的篇目,按照所标的页码去找,却找不到,这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不确定,也是极有趣的。

  书中的图像也成为文本的一部分。有些图像是作者绘制的,有些是从别处借用并加以改装。这些图像的来源极为可疑,但又让你找不出破绽,奇趣便在真假难辨中产生。比如何渔隐的画像,书中声称这是从何家的家谱中找到的图像,看上去似乎历史上确有此人,而这个人其实是虚构的。其实图像的虚构和文本的虚构是相近的,它们都要遵循一个“真”,图像也要符合情境、符合某种特定风格,对线条质量、外框比例、字体格式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制图时面临的难度,也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

  ? 打捞起残存的??

  ? 海洋文化碎片??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中,海洋文明是边缘性的“他者”存在,大多数人对海洋的态度是遥遥观望而且充满臆想的。他们将自己所在之地命名为“中原”,把偏居东海一隅的人们称为“东夷”。他们眼中的“渔”是一种自带滤镜的生活美学,是士人阶层理想的生活状态之一。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海洋作为一个模糊的意象出现,是士人对乌托邦式精神世界的诗意表达。

  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被遮蔽的海洋秘史应该重新打捞。中国有三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有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而在陆地中心的历史语境中,海上的人与事多半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只剩一些碎片,散落在故纸堆与旧渔村的角落中,需要有人去发掘整理。古今对照之间,《渔具列传》会让国人知晓,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海洋中国。

盛文强

  盛文强在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他在胶州湾畔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渔民,海对于他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兴趣使然,他开始了漫长的行走,先从最为熟悉的山东半岛开始,随后又去东海和南海,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岛屿去做实地考察,做渔夫口述史,搜集海洋民间故事,同时又将目光瞄准了流失在海外的海洋文献,对稀见的海洋文献进行点校整理。这些日复一日的案头工作与田野考察,最终转化为作者自身的写作资源。??

  作者选择了“海洋文化”作为自己的写作方向,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近年来他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海洋的著作,除《渔具列传》外,还有《海怪简史》《岛屿之书》《海盗奇谭》《海神的肖像》等。他的作品擅于在实地探访及学术考证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集束式的文本,同时让个体经验参与其中,由个体的精神困境叩问思考农耕与海洋的差异,进而思考整个时代的现代性谜题。

  与因循的农耕文明不同,海洋文明更偏向冒险与创新,后者恰恰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精神。如何打捞这笔价值巨大的精神财富,令其在当下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少要暂且脱离功利主义的窠臼,从《渔具列传》开始,将渔具的精神内化为我们自身的性格的一部分——到那时,我们是否会重新思考曾经深信不疑的一切?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渔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